一、材料規范性把控不足,細節漏洞直接拉低印象分
(一)常見失誤表現
1.申報書關鍵頁(如承諾頁、匯總頁)未加蓋企業公章或法定代表人簽章;
2.附件材料(如專利證書、檢測報告)掃描分辨率不足,文字/公章模糊不清;
3.材料未按申報通知要求排序(如未按“申報書-資質證明-研發成果-場地證明”順序裝訂),或頁碼標注不連續、漏標。
(二)潛在危害
此類失誤雖不涉及核心能力,但會直接觸發評審“形式審查不通過”機制,材料無需進入實質評審即被駁回,導致企業錯過當年度申報窗口期;同時,反復補正材料會浪費與主管部門的溝通成本,影響后續申報銜接。
(三)應對要點
1.申報前逐字核對《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指南》中的“材料要求”;
2.材料初稿完成后,安排2名以上專人交叉核查:一人核查簽章、頁碼等格式問題,一人核查附件與申報書內容的對應性(如申報書提及的專利需在附件中找到對應證書);
3.若需提交紙質材料,選擇專業裝訂機構按“膠裝+封面標注申報單位及項目名稱”規范處理,避免活頁裝訂導致材料散落。
二、研發團隊與平臺定位不匹配,人員資質支撐不足
(一)常見失誤表現
1.核心研發人員研究方向與平臺主攻領域不符(如平臺定位“新能源材料研發”,但核心人員過往成果集中于“機械制造”);
2.未提供人員資質佐證材料(如僅列出人員姓名、職稱,未附學歷證書、職稱證書、過往研發項目證明);
3.團隊結構不合理(如僅含技術人員,缺乏工程化、產業化相關人才,或高級職稱人員占比低于申報指南隱含要求)。
(二)潛在危害
團隊是平臺運營的核心支撐,若出現“定位不匹配”或“資質不足”,評審會判定平臺“缺乏持續研發能力”,直接影響實質評審得分;此外,人員信息不實或佐證不足,可能被認定為“材料造假”,影響企業后續科技項目申報信用。

(三)應對要點
1.明確平臺核心研究方向后,篩選過往研發成果與該方向高度相關的人員組成核心團隊,確保團隊成員研究領域覆蓋率達100%;
2.按“人員簡歷-學歷/職稱證書-近3年研發項目合同/成果證書”的邏輯整理佐證材料,重點標注人員在項目中的角色(如主持人、核心成員);
3.參考同領域已認定中心的團隊結構,優化自身團隊配置(如確保高級職稱人員占比不低于30%,且包含至少1名行業內知名專家),必要時咨詢主管部門確認人員配置要求。
三研發成果轉化證明薄弱,未體現“工程化”核心定位
(一)常見失誤表現
1.僅羅列專利、論文等研發成果,未說明成果已轉化為產品、工藝或技術服務;
2.轉化證明材料零散(如僅提供產品銷售合同,未附“成果與產品的技術關聯說明”);
3.未體現轉化效益(如未提供轉化后產品的產值、市場占有率,或技術服務的合作企業反饋)。
(二)潛在危害
“工程化轉化”是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核心考核指標,若證明薄弱,評審會直接判定平臺不符合定位,即使研發成果豐富也難以通過;此外,缺乏轉化效益證明,無法體現平臺對產業的支撐價值,降低評審認可度。
(三)應對要點
1.按“研發成果-轉化過程-轉化產物-轉化效益”的邏輯梳理材料:先列出核心成果(專利、技術方案),再附成果轉化的可行性分析報告、中試報告,接著提供轉化產物(產品、技術服務)的檢測報告、生產批文,最后補充產物的銷售數據、客戶反饋;
2.若成果處于轉化初期,需提供“轉化規劃方案”(含時間表、資金投入、合作方)及“意向合作協議”,證明轉化的可行性;
3.重點標注“工程化關鍵環節”(如中試設備、生產線改造、技術適配)的佐證材料,突出平臺在成果轉化中的核心作用。
科泰集團(http://m.duckwijs.com/)成立16年來,致力于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、名優高新技術產品認定、省市工程中心認定、省市企業技術中心認定、省市工業設計中心認定、省市重點實驗室認定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、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專利軟著申請、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兩化融合貫標認證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、創新創業大賽、專利獎、科學技術獎、科技成果評價、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。關注【科小泰】公眾號,及時獲取最新科技項目資訊!
- 上一篇: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認定:企業快速申報準備最佳技巧!
- 下一篇:返回列表
視頻專欄
-
欄目ID=3的表不存在(操作類型=0)






